實習實訓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本科教學 > 實習實訓 > 正文

京畿重地,廊坊足迹——我院将課堂教學“搬”進廊坊市博物館

發布日期:2023-06-27 作者: 來源: 點擊:

進入6月份以來,學院全面推進教學實習實踐工作,将課堂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踐教學中去。6月11日,2020級曆史學專業本科生一行14人,在任課教師石冬梅、顧乃武、張旭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廊坊博物館、碑碣苑和霸州市華夏民間收藏館,開展以“京畿重地,廊坊足迹”為主題的教學活動,這是我院曆史文化遺産調查實踐課的延伸。本學期的曆史文化遺産調查實踐,師生們不但設計了金石傳拓實踐操作環節,還由任課老師分别設計了保定市古蓮花池碑刻調查、廊坊市碑刻遺存調查、蔚縣古堡調查等多條田野考察路線。實地觀摩調查河北省曆史文物遺存,學習實踐調查方法,提升同學們的文物遺存發現、保護、整理意識和責任感。

(我院師生赴廊坊博物館調研)

廊坊市博物館于2005年建成并對外開放,其鎮館之寶——唐垂拱四年隆福寺長明燈樓是我們此次調研的重點之一。燈樓為漢白玉石質,由壸門方形座、覆蓮圓座、八角形石柱、仰蓮托盤組成,通高3.4米。柱身銘文記載了燈樓的雕刻時間,是已知最早帶紀年刻銘的唐代石燈。其形體巨大,雕刻技法精細嚴謹,風格莊嚴樸實,銘文内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

石冬梅老師詳細分析了這一寶貴遺存的形制和銘文等細節,比如佛像結坐、手印等;并根據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燈幢,推斷此燈樓上部遺失的燈室為八面形,燈室頂部為四角攢尖頂。石老師指出此燈樓具有獨特價值,雖然有人認為太原童子寺的燈幢是北齊遺物,但其幢身沒有銘文,而且從明代文獻才有記載,所以還不能準确斷定童子寺燈幢的時代。而廊坊博物館收藏的這通長明燈樓,就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燈幢。石老師還讓同學們思考燈幢與唐代出現的經幢,是一種什麼樣的淵源關系,可以與河北井陉礦區的開元十五年陀羅尼經幢進行比較研究。這樣就幫同學們确定了研究思路,指明了研究方法。

( 廊坊博物館的支持下探查鎮館之寶——隆福寺長明燈樓)

此次調研活動,得到了廊坊市博物館的全力支持,同學們不但參觀了常設展覽《廊坊的足迹》,還參觀了兩個極有特色的專題展《義和團運動在廊坊》《扇動西方:清代宮廷外銷扇》。這兩個展覽都帶有鮮明的特色,同學們實地體驗了廊坊市博物館“闡釋+體驗”“展覽+收藏”的創新模式和“展覽+活動”的展教模式。也全面展示了廊坊博物館在認真踐行博物館集收藏、研究、闡釋和展教為一體的新功能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凝練出的獨特的地方館特色和建設經驗,激發了同學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這一過程中,石冬梅老師結合史實為同學們介紹了與義和團運動相關的兩塊碑文。通過對碑文紀年方式的解讀,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碑文的内容。石老師還結合習總書記關于文明互鑒的理論,闡述了應當如何正确看待東西方文明的過去、現在和将來。

(師生們與廊坊博物館工作人員交流并參觀展覽)

之後,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院師生前往廊坊博物館的“碑林”調研學習。期間,師生們不但回顧了碑刻知識,石老師還結合理論知識引導同學們細緻觀察和辨别實物,達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效果,進一步鞏固了課堂所學,現場教學成效突出 。

(師生們在碑碣苑調研碑刻)

回程中,我院師生又參觀了霸州市華夏民間收藏館,同學們根據興趣愛好,自由結組調研霸州曆史變遷、民俗風情、中國自行車曆史、書法美術等内容,為寫好調查作業和接下來的田野遺存調查積累經驗、夯實基礎。

廊坊文化遺産調查實踐是我院實習實踐系列教學活動開展中的重要環節,充分踐行了學院的教學實踐主題:将實踐教學寫在燕趙大地上。廊坊市博物館是我院的教學實習實踐基地,本次合作調查活動的成功,也标志着院、館合作通道的正式開啟,雙方都在努力摸索,力圖通過實踐找到更恰當、更有效的合作模式。四月份舉辦的“博物館進課堂”系列活動即是成功的實踐之舉,而本次的調查實踐活動,不但把同學們帶出了校園,帶進了田野,也把課堂搬進了博物館、搬進了教學實踐基地,完成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效融合。

(圖文貢獻:朱國放、王藝然)

上一條:“尋古緻知,訪古求知”——我院師生赴蔚縣調查實踐

下一條:傳承技藝 探尋傳拓——我院“金石傳拓”等實踐課程開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