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毓秀史學青年學者講壇第8講——山西下川遺址流水腰地點的發掘與研究進展

發布日期:2023-04-09 作者: 來源: 點擊:

202342日,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辦毓秀史學青年學者講壇8講。本次講座主題為山西下川遺址流水腰地點的發掘與研究進展,由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申豔茹老師主講,北京師範大學李三靈博士擔任與談人。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師生及校外人員積極參與講演,講座由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王清剛老師主持。

講座初始,申老師首先對講座主題做了簡單的概述,為同學們接下來更好的聽講做一定的基礎。申老師指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涉及簡單石核-石片技術、勒瓦婁哇技術、石葉技術、細石葉技術等石器技術,以及裝飾品、赭石、骨制品、陶片等多樣文化因素。同時申老師對下川遺址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主要包括年代序列的建立、石磨盤和細石葉技術起源的新認識等。

申豔茹老師講授流水腰地點的内容

随後申老師具體介紹了流水腰地點的地層、年代,自上而下揭露了5個自然層,其中第234層為主文化層。根據包含物和14C測年數據,第23層為上文化層,第4層為下文化層;上文化層的文化性質為細石葉技術和簡單石核-石片技術共存,年代為距今1.7萬年左右;下文化層為簡單石核-石片技術,年代為距今3.6~3.9萬年。

接着申老師對該地點出土石制品的原料利用、石核剝片技術和工具加工技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指出流水腰地點下文化層的原料以燧石和脈石英為主,還可見一定數量的含鐵矽質岩、含銅矽質岩、含粘土矽質岩、瑪瑙、鐵礦、石英岩、石英砂岩、蝕變玄武岩等;石核剝片模式多樣,主要表現為利用礫石面邊緣剝片;工具種類較多,數量較少,主要包括楔形析器、刮削器、尖狀器、鋸齒刃器、齒狀器、權宜性工具等。上文化層的原料中燧石和含鐵矽質岩的比例明顯上升,脈石英比例下降,同時原料利用多樣化,質地稍差的原料也會被選擇;石核剝片模式主要表現為單向連續剝片的出現;細石葉技術以船形石核為主,兼有少量的半錐形石核和不規則形石核;工具精緻化、标準化程度提高,主要包括刮削器、圓頭刮削器、楔形析器、雕刻器、尖狀器、凹缺刮器、權宜性工具等,其中雕刻器、兩面尖狀器、兩端尖狀器比較有代表性。申老師以此為基礎重建了流水腰地點的石制品生産流程,指出燧石類石制品生産鍊長,可能存在遠距離搬運的現象;脈石英類石制品生産鍊短,應為就地生産。

之後申老師結合石制品生産技術、古環境信息推測了流水腰地點的遺址性質可能是古人類為了近距離獲取食物而适當裝備優質原料制品和進行臨時工具生産、休息的臨時營地。進而推測該地點古人類的生計-栖居模式主要表現為短距離覓食,長距離搬運優質原料。

最後結合以上種種,申老師認為末次盛冰期以來,船形石核技術在華北地區的持續發展,楔形石核技術在東北、西北地區的陸續出現,以及距今1.4萬年之後與楔形石核技術共存的陶器、锛形器、斧形器等新文化因素的率先出現,是古人類對環境變遷的積極響應。

 

申豔茹老師講解石核

 

講座結束後,李三靈博士進行與談,首先對于申老師關于流水腰地點的發掘與研究給予高度的贊譽和鼓勵;其次認為這些基礎工作的完善為之後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比較有價值的線索和路徑;最後認為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階段性特征明顯,而南方地區正好相反,流水腰地點的材料豐富了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早段的遺存,可從更廣闊的範圍考察該地點的文化内涵。

李三靈博士與談

之後,學院師生針對申老師所講解的内容進行了熱烈的讨論與思考,申老師也對學生的疑問給予了中肯的回答和意見。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學院師生提問

上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96講——史學論文各環節的要求與寫法

下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95講——全面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 推動河北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