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行“毓秀史學講壇”第102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隋福民應邀做“中國社會性質論戰與第一次無錫、保定農村調查”的講座。學院師生積極到場聆聽,講座由魏國棟副院長主持。
本次講座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中國社會性質論戰(背景、主要曆史脈絡、争論的主要問題);二、陳翰笙領導的無錫、保定農村經濟調查(緣起、曆史過程、主要成果);三、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
首先,隋老師為大家解析了中國社會性質論戰的内涵,即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論辯。隋老師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即中國社會性質論戰、中國社會史論戰、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問題側重于“中國到底是什麼社會?”“了解現在需要追尋曆史:曆史的回溯”“中國農村是中國社會的主體:了解社會需要先了解農村”。在此背景下,當時形成了三個派别:新思潮派、動力派、新生命派。隋老師強調中國共産黨認識中國社會性質也經曆了一個過程:1922年,中國共産黨參加完共産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産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後,指出中國是一個“半獨立的封建國家”;中共六大指出“中國現在的地位是半殖民地”“現在的中國經濟政治制度,的确應當規定為半封建制度”。
接着,隋老師指出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被迫停刊。中央機關從武漢遷到上海,決定出版刊物《布爾塞維克》。《布爾塞維克》于1927年10月創刊,至1932年7月,共編輯出版52期。李立三在《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該文刊載于《布爾塞維克》)中論證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強調要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反帝反封建革命鬥争,特别是堅持土地革命鬥争的正确方向。另外,動力派和新思潮派就帝國主義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封建勢力在中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也發表不同的見解。
随後,隋老師深入讨論了陳翰笙的學術曆程及活動。陳翰笙是著名社會科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當代經濟學家,被稱為“當代經濟學家之父”。先後就讀于美國波莫納大學、芝加哥大學,1922年去柏林大學鑽研東歐史,1924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北大期間認識了李大钊,在李大钊的介紹下,加入了共産國際。1926年,陳翰笙意識到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和農民問題,要着重研究曆史和現狀,特别是要關注蘇聯的社會科學研究和我國的農村經濟。1928年,陳翰笙應蔡元培之邀,到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社會學組主任。1929年,當時社會學組已完成的研究工作為陳翰笙和王寅生合著的《黑龍江流域中的農民與地主》,正在進行的項目有陶孟和和曲殿元的杭嘉湖農業調查。無錫農業調查列入了1929年的計劃,預備在暑假期間完成。1929年的調查計劃還有上海楊樹浦社會調查,由王際昌和羅志儒主持。
隋老師提到,當時社會學組主張在江蘇、河北、廣東,工業化程度最高的三省開始從事實地調查,在陳翰笙看來,這三個地方是工商業比較發達且對農村經濟影響較大的地區,通過了解這三個地方的生産關系演變,可以對中國整個社會有一個全面而準确的認識,從而能夠認清中國社會特點及演變邏輯,并進而找到社會進步的對策和方略。無錫能夠進入調查視野,主要在于“無錫是純粹中國工商業資本最發達的一個地方,上海、天津、廣州、漢口固然比它還更發達,但隻是一些外國資本的市場。”調查團對于調查保定(清苑)也是滿意的。因為“以清苑之農村經濟,頗足代表河北平原區域之一般狀況,亦可稱華北農業興盛地方之代表區。”
無錫和保定一南一北,無錫在長江以南下遊,是水稻、冬麥兼蠶桑的稻作區;保定在華北平原,是冬麥雜糧兼棉花的旱作物區。兩處正代表全國南部和北部(邊疆除外)主要農作物區的情況,即均以糧食生産為主,同時經濟作物有一定的發展。無錫的調查是從1929年的7月初開始,至9月底結束,曆時近3個月。7月初,調查團在無錫城中的崇安寺小學先設立總辦事處,由無錫籍學生王寅生主持常務工作,陳翰笙則常來無錫指導、檢查。保定(清苑)的調查是1930年5月開始的,8月份結束。保定調查是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與北平社會調查所合作完成的,但組織者仍為陳翰笙,主要調查者仍為王寅生等人。
最後,隋老師概括了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的主要問題有兩個:第一是關于農村經濟的研究方法,即是以生産力還是以生産關系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第二是關于中國農村社會的性質問題,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還是資本主義的性質。以無錫、保定農村經濟調查為基礎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如王寅生、張錫昌、薛暮橋、劉端生、秦柳方、孫冶方、錢俊瑞、廖凱聲、姜君辰等。正如《中國共産黨的九十年》中所言,“陳翰笙組織的農村社會調查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研究中國的社會性質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社會調查。1933年,他和薛暮橋等人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并創辦《中國農村》月刊,刊登大量調查報告和論文,論證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必要性,對黨所領導的土地革命起了配合作用。”
講座結束後,唐晔老師進行與談,他談到南北方一些城市興盛的原因,同時也提到随着社會變遷,農村向城鎮化、市場化的發展态勢。随後,學生也圍繞講座内容,從中國社會性質論戰的理論與實踐層面、中國傳統國家形态對中國鄉村的影響等進行提問,隋老師皆給予了詳細的回答,最後講座在熱烈的讨論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