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張家口,曆史調研行
2018年8月25日至31日,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張北曆史文化暑期調研小組”在李文龍、洪猛兩位老師帶領下赴張北高原對當地的部分曆史文化遺存進行了為期七天的實踐調研。
張北高原地處河北省西北部,蒙古高原南緣。長城外,古道邊,連大漠,接中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位置決定了這裡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成為衆多族群馳騁的舞台。張北地區孕育了豐富獨特的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産。調研小組以該地區極具曆史文化特色的古代城址、長城和代表性的古墓葬等為主要對象,在兩位指導老師講解與幫助下,結合曆史專業的相關知識,調研小組對該地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
調研小組考察的第一站是張家口市張北縣。在張北縣原文物局局長柴立波先生的帶領下,參觀了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元中都博物館。“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元中都存世的50餘年見證了元王朝從興盛到衰亡的曆史。元中都遺址的發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讨蒙元都城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張北境内有着曾決定蒙起金衰的野狐嶺之戰古戰場,元代詩人周伯琦曾有詩“高嶺出雲表,白晝生虛寒。冰霜四時凜,星鬥咫尺攀。其陰控朔部,其陽接燕關……”道出了野狐嶺地勢之高、地形之險以及野狐嶺位置的重要性。野狐嶺處于壩上和壩下的交界,加之作為遼金元時期的古驿道,這一地區成為調研小組此次張北之行重要的研究地帶。步行在野狐嶺古戰場,從一座烽火台走向另一座烽火台,感受着壩上壩下的巨大海拔差,登上一處高地,六代長城并行的奇觀赫然出現在眼前,調研小組成員聽着老師講解,行走于古代長城遺址之上,遠眺塞外,對曆史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調研小組的第二站來到張家口市沽源縣南村溝,探秘位于金蓮川腹地、閃電河畔的梳妝樓元墓。相傳為遼蕭太後梳妝打扮之處的“梳妝樓”實為元代貴族墓葬,梳妝樓地下葬有一男兩女,棺椁為之前隻記載于史書中的“樹棺”,這一發現填補了元朝貴族喪葬史研究上的空白;關于墓主的歸屬問題,學界亦有不同看法,官方認定該墓群應該是元代汪古部首領、當朝驸馬、封為高唐王的闊裡吉思家族墓群,而目前學界則有其他證據推斷該地可能是安西王阿難答家族墓群;地上享堂采用穹隆頂,顯示出深受伊斯蘭教影響。梳妝樓遺址的發掘為我們了解蒙元時期民族交流狀況以及元代貴族喪葬習俗提供了實際範例。同樣位于沽源縣的九連城遺址建于金代,沿城牆從每個角度看,都能看到九個角樓或城台,故名“九連城”。九連城曾是一個集政治、軍事、貿易、手工業、農牧業于一體的戰略要塞,時稱昌州,與撫州、桓州并成為金代的塞外三重鎮。在九連城遺址内,老師帶領調研小組發現了部分陶瓷殘片和古代錢币,調研小組根據老師所授知識,在實踐中區分陶與瓷、判别年代、生産窯址以及瓷器分類等,獲益頗豐。但令我們擔憂的是,九連城近年來遭受風沙的侵蝕,古城牆面面臨着消失的危險,希望這座古老的城址能夠得到進一步重視與保護。
調研小組第三站前往張家口市康保縣,考察了位于康保縣境内的金界壕遺址,了解了金代長城别具一格的構築方法和風格,并與秦漢長城、明長城進行了對比。金長城之所以稱之為“金界壕”其重點在于“壕”,不同于其他朝代長城單有城牆一道防禦屏障。金界壕采用屯土築壕,呈塹壕狀,以防戰馬沖越,掘壕取土在内側築牆,成為“一牆一壕”的防禦體系建構,根據不同地勢不同戰略重要程度,分為單壕單牆、單壕雙牆、雙壕雙牆等不同類型的防禦設施。王國維《金界壕考》中提到“界壕者,掘地為溝塹,以限戎馬之足”。但這耗盡金國人力财力的大型防禦工程并沒有滞緩蒙古鐵騎南下的進程,成吉思汗與鎮守金國西南路金界壕的汪古部落聯姻後,蒙古鐵騎越過界壕最終滅掉金國,我們在歎服蒙古大軍戰鬥性強時也為金界壕而歎息。康保縣亦留存着古代邊防戍堡——大土城和小蘭城子,邊防戍堡為古時戍守邊疆戰士生活聚居的城池,城池内仍有部分陶瓷碎片依稀可見,也足以顯示當時邊塞戍堡人口之多。調研小組成員在老師的講解中邊走邊看,仿佛在一瞬間置身于幾百年前的邊塞生活,遠遠望着一隊戍卒接替另一隊戍卒擔任警戒任務,交接之時談論着是否有敵情出現、朝廷又帶來什麼聖旨。
小組調研的最後一站選在張家口市赤城縣,選在此處的目的在于尋找掩埋在雜草之中的椴木梁古長城以及長城沿線烽火台遺址。椴木梁地區的長城多為秦漢時期所建,壕溝土挖出作為城牆基礎,層層石塊堆積于其上,是為“毛石幹插”,從而形成堅固的屏障。最為壯觀的是椴木梁地區的烽火台,椴木梁地區本就地勢險要陡峻,而烽火台則修建于山勢較高之處,烽火台築起七八米之高,在平緩地帶仰望烽火台遺址,烽火台仿佛高聳入雲。一座座烽火台,就像一位守衛邊疆的戰士,正注目遠眺、警戒敵情,給人一種回望曆史的自豪感與安全感。赤城縣境内的獨石口自古為交通要隘,形勢險要,因南有獨石屹立平地而得名,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作為“口北三廳”之一的獨石口鎮,保存着一段較為完好的古城遺址,城南甕城以及南牆東牆都保存較為完整,我們自甕城出發沿南牆繞道東牆後折回,聽老師講解建築形制以及遠處烽火台的警報系統和獨石口曆史,使我們對于古代邊疆城市建造地點、形制、作用等都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這七天的實踐中,同學們不僅感受到了古長城的英雄氣概、野狐嶺的巍峨險要、梳妝樓的神秘莫測、獨石口的巧奪天工等,更深刻地體味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的路”的求學真谛。通過這次實踐調研,成員們不但增長了曆史文化知識、鍛煉了技能,也增添了對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的責任感和對曆史的一份熱愛。
北上張家口,曆史調研行。在此次調研活動中,每一位小組成員都獲益頗多,雖然此次調研活動僅是在張北地區展開,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更深刻的認識到隻要是在有人生存的地方便是有曆史存在的,便是有待考證與挖掘的。此次調研活動讓每一個小組成員“回味無窮”,更在期待下一次調研機會的到來。他們表示:今後更将以孜孜不倦的求學态度、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去學習曆史知識,做一名認真、嚴謹且專業的曆史人,為學院、學校的發展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助力添彩!
(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張北曆史文化暑期調研小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