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十周年文化交流月系列活動
我院首屆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論壇成功舉辦
2018年,恰逢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建院10周年、建系65周年,學院特推出文化交流月系列活動。11月23日上午,學院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論壇。王永源、呂天石、劉建哲三位博士生分别報告了學術論文,肖紅松、範鐵權、劉志琴三教授給予精彩點評,中國史專業數十位博士、碩士生和本科生參與讨論。論壇由肖紅松教授主持。
王永源博士首先做出題為《白洋澱地區淤地中的官民應對》的報告,以白洋澱地區淤地的形成為切入點,探讨清代以來政府與民間對淤地的不同應對态度與措施。範鐵權教授評議認為文章選題比較新穎,問題意識清晰,亮點在于官民應對淤地不同态度的呈現;同時指出文章存在的主要問題亦在于官民相互博弈部分展開較弱,民衆之間的互相沖突也需加強研究。
呂天石博士《肥料、火藥與中拉新航路開辟:民國時期中國智利硝石貿易探析》呈現早期中拉交往與海外貿易實态,認為民國時期中智之間互通有無、平等貿易的做法,對于近代中國改變國際形象近一步融入世界市場有着重大意義。肖紅松教授評議此文立意精準,時間線索相對明晰,基本呈現出民國中智硝石貿易總況;需要提升之處在于,如何從貿易史的角度體現出弱國外交的艱難性和複雜性,數據與外文資料仍需補充,結論須再精煉提升。
劉建哲博士《本同末異:從張家口、天津看清代華北城市的轉型與嬗變》對比分析了張家口、天津城市轉型與變遷中的典型性與特殊性,認為從發展曆程上看兩城有高度相似性,但城市各自發展因素和興衰軌迹上卻有所不同。劉志琴教授認為本文選題為畫龍點睛之筆,“本同”與“末異”點出了兩座城市發展道路的不同軌迹;但選題稍大,在對比張家口與天津發展軌迹時需要運用一手資料,進一步實證;兩座城市的軍事功能的存廢等問題尤其值得注意。
論壇中,參會的研究生與本科生紛紛發言,對三篇論文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意見,師生充分交流,現場學術氛圍濃厚。
最後,肖紅松教授做了總結,充分肯定了此次論壇的積極意義,通過研讨達到了互相學習的目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科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将把學生論壇作為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的學術交流平台,常态化、規範化推進,以此有效提升學院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