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13日,由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北京師範大學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河北學刊》雜志社聯合主辦的“生态、社會與文明:華北區域曆史文化”學術研讨會順利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山西大學、河南大學、南昌大學、杭州師範大學、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魯東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60餘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本次會議。
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黨委書記董麗梅主持開幕式。開幕式上,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黨委常委、副校長申世剛緻辭,他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誠摯歡迎,并介紹了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的發展曆程、辦學成績以及我校曆史學科近年來取得的突出成就。他指出,深入挖掘華北區域曆史文化的豐富蘊涵與重要價值,探讨華北地區社會、經濟、生态、文明的變動與重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随後,北京師範大學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院長張皓教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學刊》雜志社社長、主編把增強研究員分别緻辭,他們表示,非常高興與各位學術同仁在線上相聚,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加強對話與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華北區域曆史文化。

本次研讨會共有8場主題報告,分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武力研究員、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楊學新教授、南昌大學李長莉教授、河南大學郭常英教授、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孫占元教授、山西大學張俊峰教授、魯東大學俞祖華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任吉東教授依次做主題發言,主題發言由南開大學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李金铮教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學刊》雜志社社長、主編把增強研究員主持。

武力從曆史維度考察不同時期生态環境發展态勢,指出從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态環境問題,特别是十八大以來,注重推進生态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楊學新強調海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近代升華出新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海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獨特氣質體現在:任俠尚義的家國情懷、兼容并蓄的和合精神、創新務實的奮鬥擔當。李長莉通過對日本軍諜曾根俊虎記述其光緒初在北洋地區探察活動的《北中國紀行》一書的解讀分析,指出日本自1874年後派遣軍諜探察北洋地區,成為北洋日益重要的外部勢力,日本勢力滲入北洋,為此後甲午戰争埋下伏筆,預示着東亞格局的徹底改變。郭常英以紳商王曉籁作為個案,論述其積極投身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組織參與義演籌赈,體現出近代商人在經營牟利的同時也有社會擔當。張俊峰利用曆代泾渠圖、泾渠志、泾渠碑,探析宋元以來為維護泾渠水利社會的合理運行而進行的水利工程建設,以及相應的水利法規、分水制度和水權管理。孫占元爬梳了從甲午戰争到抗日戰争時期華北曆史變遷的主要脈絡。俞祖華指出新中國的成立意味着黨所面臨的曆史任務從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轉向實現國家富強,與之相應“新中國”話語也在發生着變遷。任吉東從苦力行業視域考察了水行與人力車行在近代所面臨的行業危機,從而演繹出轉型社會時期所特有的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博弈角逐。。

本次研讨會共收到論文68篇,内容涉及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生态史、醫療史、社會史等研究領域,研究區域主要是華北地區,時間跨度上自先秦下至當代,探讨的問題有:墓葬與陶器、碑刻與民間信仰、生态文明建設、水利與社會變遷、疾病與救治、三農問題、災荒及治理、商人與商業、華北革命根據地、社會生活與公共事業等。論文選題新穎獨特,研究視角微觀與宏觀兼具,資料擇取精細多元。研讨會時長1天半,開設10個分會場,分古代史組、近現代史1組、近現代史2組。學者們各自陳述獨道的見解,互動交流熱烈,學術氛圍非常濃厚。
(一)古代史組
姚春敏提出女性宗教結社作為一種民間社會的非正式團體,相當數量的地方碑刻镌刻女性姓名,體現了信仰面前男女平等。孟慶旭、董偉佳梳理了學界對于燕山南麓遼代随葬陶器的研究,指出在該地域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葬俗,并延續到其他地區,彰顯族群融合現象。洪猛、王菁系統探讨了商周時期後遷義墓葬遺存,具有較為清晰的埋葬順序和“居葬合一”特點,反映出較為豐富的喪葬儀俗和社會觀念。這批遺存對于揭示圍坊三期文化内涵、文化分布以及相關的北方青銅文化交流、傳播等問題均有重要學術價值。石冬梅、王藝然通過分析明嘉靖《創建三義廟記》和清道光《重修三義廟記》兩碑,反映了明清時期三義廟在鄉村發展的景況,一方面體現民間信仰與道教和佛教的融合趨勢,另一方面也代表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郭炳亮通過考論山西北宋寺廟碑刻、題記中的“郡主千秋”,從民間信仰看,不僅吸收了佛、道二教對于世俗皇權的推崇,還将“國王恩” 擴大到了州府、縣鎮之主,體現了民間信仰的模仿性與文化包容性。
衣長春、杜鵑通過對周元理治理轄區災荒情況及赈災措施的分析,論述了乾隆朝直隸總督在赈災過程中體現出手段較為豐富、制度相對完善、官方主導等特點,因而形成了中央與地方既配合又拉扯的赈濟互動面相。李銀兵、黃治國分析清初對卦子賊的治理,體現出清前期清政府逐漸增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控制。魏春羊論述清代鄉村社會呈現出文教諸神合祀廟宇現象,實質上和民間信仰的兼容性與功利性相關聯,為探讨傳統時期鄉村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視角。張進朝通過對清朝順治到雍正統治時期正定曆史演變的梳理,來分析清朝前期中央與地方互動關系。
顧乃武指出唐代後期的鄉村之“管”既是宋代“管”制之源,又是鄉村組織建置由據戶向據地轉型的标志。姚春敏、薛敬亞從山右碑刻來考量元明清時期官方和民間陰陽職業的演進變化,整體處于一種協調與合作的關系。李傑指出绛州鼓堆泉域的民衆把記載其義務承擔的署冊、糧冊、攤派賬簿等均視作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證明,指出水權證據不僅是維護水利秩序的工具,也承載着當時民衆樸素的權利觀念。楊澤宇提到在清代鹽務管理中督撫與鹽官合作,可稱為以公為先,其沖突又是以利當先。
黃治國指出清代歸綏地區由于各民族的不斷湧入,逐漸形成多民族雜居共生的局面,在塞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歸綏文化區。崔玉謙從從地名的變化探究了蒲陰陉名稱的源流。王新成指出後燕定都中山體現了慕容垂保守與步步為營的策略,是政治考量與軍事因素并重的結果。陸力從“詩史互證”的視角,梳理劉因筆下呈現的保定風物及其曆史、文化内涵,在賞析經典的基礎上,追溯并重構保定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景觀與文化映像。
(二)近現代史組
唐仕春考察了1952年中國農民代表訪蘇參觀團對蘇聯的訪問經過,論述了不同代表書寫訪蘇的體驗,分析了訪蘇體驗書寫的意圖,指出農民代表參觀團訪蘇書寫與時代主題結合得比較緊密。周東華指出民國時期在華女傳教士道德貞在滕縣麻風女救治事業中承擔和融合了不同角色和身份。喬福錦通過梳理20世紀太行村社文獻,指出其不僅是近百年華北社會史研究的材料支撐,也是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研究的重要參考。張慧芝通過研究1949-2016年白洋澱為中心的建制鎮發展,證明雄安新區設置的内在動因是澱區城鎮化發展的需求。肖紅松認為1933年至1937年在華北發生大規模的公開的武裝走私活動,是日本政府蓄意策動的經濟蠶食活動。伴随日本侵華總體戰略的實施而展開,加劇華北危局。該時段中國政府因應華北走私的活動是被動的、治标的、有限的。
蔡禹龍細緻分析了民國時期天津商業倉庫的主要類型和職能,以及對金融業的促進作用。張霞認為1929 年中東路事件深刻改變了華北與外蒙的商貿格局,推動了1930年代旅蒙華商的身份轉型。安劭凡通過考察清末至民國時期北京城郊的聶祝三、聶子貞兄弟從事家庭織布業的故事,認為他們為生意擴展而積極維護的社會關系網絡,折射出與所處的時代環境持續性地互動。顧浩指出央地權力消長導緻鹽務雙軌制在地運作的複雜化,以及地方鹽制與官商關系的變化也會對央地博弈産生反饋。米斯琪指出庚子賠款與清末新政,客觀上共同迫使清政府轉變财政體制,各省設法開辟新稅源,商業稅成為财政收入主要來源。
呂志茹、張浩溟以華北抗日根據地修建的漳南大渠和榮臻渠水利工程為例,探索了農田水利建設中的“民辦公助”模式,為新中國水利建設積累了經驗,還改造了民衆的思想,成為鞏固根據地、提升民衆政治認同的重要平台。龔甯圍繞着疏浚機構的控制權争奪,還原中國近代疏浚業從誕生到不斷發展的曆史過程,揭示其華洋合作的特征及其局限性。宰波考察1949-1952年黃運交彙地區治水情勢,指出貫徹“急要”為先、流域為重、協作為本的理念,是新中國治水實踐的重要理論成果。姜欣認為沂沭河導治工程在防疫和醫療方面取得的成效,诠釋了黨和政府的人民性,折射出衛生防疫工作的公共性,為新中國工地衛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李沛東認為崔興沽模範灌溉試驗場的灌溉定額、堿地改良等農事試驗活動成效顯著,推動了華北農田灌溉試驗事業的近代化轉型進程。
曹佐燕通過考察山東省五蓮縣應對農業病蟲害的舉措,體現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農業病蟲害的防治,并指導地方層層實踐,得以有效防治病蟲害。邬思源、費亞倩分析抗戰期間中國共産黨在晉察冀邊區采用教育與宣傳模式,激發農民主體性,培育先進的政治意識,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民衆教育路徑。王永源通過解讀1912—1937 年白洋澱地區的漁業發展情況,說明了近代華北地區農産品商品化的動力問題以及商品化的社會經濟影響。張智超指出面對抗日戰争時期晉陝根據地農村役畜短缺問題,邊區政府通過立法、引進良種、提倡勞動互助等措施應對,為糧食産量的穩步提升奠基。張培通過分析新中國成立後,邢台市地震群測群防運動的發展走向,展現出組織機構與民衆之間的互動,以及對新時期合理運行機制的探索。

鄭立柱分析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戲劇工作者對秧歌戲的利用、改造和創新,形成新型秧歌劇,有力地配合了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促進民衆擁護、支持和參與中共革命。李成生、姚春敏以晉綏首府興縣群衆演劇為研究主體,分析其開展推動了農村的實際工作,促進了社會動員,重塑了當時鄉村休閑模式和價值觀念。楊倩如通過總結“狼牙山五壯士”新聞報道的宣傳策略及相關文藝作品之叙事成就,為運用紅色經典教學資源,開展高校“四史”教育和“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案例。王佳琦以《定縣秧歌選》為中心,探究定縣秧歌充分反映了農民在面對道德規訓時矛盾的精神世界。張浩溟、李婉瑤指出晉察冀邊區“民辦公助”小學教育的實施,促進了晉察冀邊區基礎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反映出邊區教育與政治、經濟等因素互相調适的發展特點,為新中國小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與借鑒。
魏坡指出随着日僞殖民掠奪程度的加深,居民生存空間被擠壓,引起居民的持續抵抗,殖民統治勢必難以維持。呂天石分析民國時期天津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汽車進口中心,帶動了城市公用事業逐步發展,呈現出近代新型交通工具對華北地區民衆出行生活的重要影響。袁凱旋分析戰後(1945-1947)天津地方政府采取多種舉措緩解民食供給短缺問題,但受通貨膨脹的影響,該困境難以被根本解決。鄧長山考察為應對全面内戰時期平津地區出現的糧荒危機,國民黨采取南糧北運實現統一運銷,但成效甚微,可視為國民黨政權失敗的曆史緻因。
分組讨論完畢,各組代表總結發言,由北京師範大學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院長張皓教授主持。曲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姚春敏代表古代史組做總結發言:第一,參會文章研究時間跨度較大、史料來源豐富;第二,研究内容注重人與環境、社會的互動共生;第三,老中青學者歡聚一堂交流讨論,有助于學術的傳承與創新。杭州師範大學周東華代表近現代史1組總結發言,從研究時間、研究主題、研究範式,資料使用等方面概括本組論文情況,着重強調了新的研究方式的使用、微觀史的書寫、小人物的關注等特點。天津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龔甯代表近現代史2組進行總結,從研究時間、研究地域、研究方法概述論文成果,體現出以小見大、主題交叉、方法創新等特征。

最後,舉行閉幕式,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院長肖紅松教授緻閉幕辭,他首先向為此次學術研讨會付出辛勤心血和汗水的各位領導、老師和同學們表示誠摯的謝意!他相信,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各位專家學者心懷國之大者,勇毅前行,建構中國特色的中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服務當代偉大事業!

本次研讨會從長時段的視角探究華北地區的生态、社會與文明等問題,具有創新性和前沿性,必将進一步推動華北區域史的深入研究。本次研讨會也是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圍繞華北區域史主題舉辦的第五次學術研讨會,既擴大了我校與國内外學界的聯系與交流,又将我校的華北區域曆史文化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對我校曆史學科的發展具有極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