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首頁

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毓秀史學青年學者講壇第3講——近代英國個人破産觀念的變遷

發布日期:2022-11-22 作者: 來源: 點擊:

20221117日,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辦“毓秀史學青年學者講壇”第3講,本次講座主題為近代英國個人破産觀念的變遷,由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袁躍華老師主講,張殿清老師擔任與談人。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師生近百人通過線上方式參與,講座由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副院長魏國棟主持。

講座初始,袁老師為大家述說主題的背景。一是個人破産的經濟意義和法律意義;二是研究問題的緣由。袁老師指出,英國1542年頒布國内第一部個人破産法,直接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破産立法産生了重要影響。在史料方面,關于制定法,有《王國法令集》、《制定法大全》、《大不列颠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制定法》等;對于判例文獻,有《英格蘭判例集》(The English Reports)等;針對議會文獻,有法律提案、議會辯論集、議會日志、議會的調查報告等。

接下來進入講座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早期個人破産觀念。袁老師首先從中文和英文兩方面解讀“破産”一詞,從詞源學進行探析。“破産”來源于日語hasan,而hasan來源于歐美的bankruptcy。“破産(bankrupt),來源于法語單詞banque routefaire banquer oute。法語Bankquer oute來源于拉丁語詞彙fallere,而後者的意思是“欺騙(cheat、蒙騙(deceive)和狡猾(trick)”的意思。所以從詞源學來看,破産有着道德上欺騙、恥辱的意味。其次從早期破産法律上來看,英國立法者對破産者持有強烈的破産有罪觀。主要體現在offender(犯法的人)出現次數、制定目的、破産程序等方面。例如,在英國1570年《破産法》中,offender 出現36次;在1604年《破産法》中,offender出現27次。霍爾茲沃茨(W.S.Holdsworth)指出,1542年《破産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債務人的破産欺詐行為。袁老師還指出,從倫理道德方面來看,社會主要把破産視為一種恥辱。在中世紀,破産廉恥文化觀念普遍盛行于歐洲法國、意大利等地區。不僅在宗教意義上,破産者在世俗生活上也遭受歧視。例如15431010日亨利八世頒布的一則條例(ordinance)規定,破産者需要“當衆認罪”(amende honorable)。在詹姆斯一世統治時期,“破産者”與“無賴”(knavish)這兩個詞經常搭配使用。之後袁老師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中世紀晚期的英國仍然是農業社會,信用交易範圍較小,信用的社會化程度不高,社會聯系的主要紐帶依然是傳統道德與基督教倫理,無力償債被視為對地方共同體道德的違背,個人破産也就被視為一種恥辱與犯罪。最後袁老師指出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早期破産有罪觀對英國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早期的破産有罪觀是前現代社會“超經濟強制”的一種體現,債務人完全喪失獲得獨立生存發展的機會。其次,該觀念束縛了經濟社會發展。最後,破産法沒有破産免責與财産豁免制度,缺少人道關懷,無法保障破産者的基本生活,加劇社會不和諧與穩定。

第二部分是破産有罪觀的淡化。袁老師首先考察了17世紀英國曆史背景。其次指出由于不幸破産者的劇增,破産者不再統一被視作欺詐犯,不幸的破産商人也被歸入其中。法律不再把破産者簡單視為欺詐犯,授予誠實且不幸的破産者豁免财産與破産免責以緩解生存壓力。1705年《破産法》正式規定了豁免财産,即破産者可自由支配自身與妻子及孩子必備衣物。袁老師根據這種現象概括出:思想意識是經濟基礎和實際社會生活的反映,破産有罪觀的淡化是英國商業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并強調破産有罪觀的淡化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社會影響。第一,突顯出英國民衆的思想趨向理性化與合理化,有利于營造寬容的社會氛圍;第二,促成議會頒布破産免責與豁免制度,立法原則逐步轉向債權人、債權人利益,使英國破産法具有現代意義;第三,實現了破産者與債權人合作,投資者可以回籠資金,保障債權人的權益;第四,激發了商人的進取心,擴大海外貿易,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後袁老師回應到,18世紀初英國社會破産有罪觀依然是主要基調,個人聲譽仍是維系社會聯系的主要紐帶。

第三部分是近代破産無罪觀的形成。袁老師為大家論述破産有罪觀向破産無罪觀轉變的原因。其一,經濟環境發生了改觀。随着自由主義的興起與工業革命的開展,市場自由開放度提高,商業交易範圍擴大,加速經濟社會轉型。新興的地方銀行實施寬松的信貸政策,擴大放貸規模,使得金融危機疊生。其二,宗教觀念的影響。18世紀中後期與19世紀初出現的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主張對破産者實行救助,強烈沖擊了破産有罪觀。其三,社會輿情的促動。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去除破産有罪觀,形成了破産無罪觀,個人破産制度也随之發生了變革。如1772年律師托馬斯·哈利在書中指出“在一個商業國家,把在貿易中遭到不幸的破産者視為罪犯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要讓勤勞與誠實的人被任性債權人的意志所摧垮。”在1817年特别調查委員會在對破産法的實施調查報告中,威廉·史蒂文斯談到:“鑒于當前破産法把破産當成犯罪來對待,這會給公平的債務人帶來巨大不便。”随後袁老師認為這一時期的破産法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首先,破産法肯定了破産者自願破産的合法權利。其次,個人破産法引入了和解制度,避免正式的破産清算程序的發生,有利于債務人不被判為破産者,避免造成破産污點。再次,1831年《破産法庭法》規定了在倫敦建立專業的破産法庭司法機構。最後,破産失權制度的建立反映了破産有罪觀的淡化。從法律上限制破産者的某些任職資格,約束破産者的行為,破産者可以在滿足某種條件下複權。

在講座的尾聲,袁老師總結道:“18世紀中後期破産無罪觀的形成是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産物,同時也是商人團體政治地位提高,維護政治利益訴求的結果。破産無罪觀的形成有助于個人破産财産的清算和分配;有利于優化營商環境,降低破産對國民經濟的損失;有利于英國信用社會的構建;促進英國經濟社會的轉型。”

講座結束後,張殿清老師對袁老師所講内容進行精準的點評和思索。第一,毓秀史學青年學者講壇的建立,體現學院為教師積極創造良好的教學和科研環境,既是鼓勵也是鞭策,對老師和同學們學術發展起到潛在的引領作用。第二,袁老師講座選題新穎,耳目一新,亮點驚現。人類社會發展歸根到底取決于财富的持續增長,取決于社會主體的勞動即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腦力勞動包括對投資的經營及運營,尤其是對于投資者、創新者來講,給予安全的環境才是解決後顧之憂的根本所在。第三,破産法的确立應該落實到人的生存權、尊嚴權,這樣人在投資時權利得到保護,投資信心大增。總之,袁老師的講座不僅緊扣主題,還涉及資料的來源,尤其是原始材料的搜索以及史料學的運用,還加之研究邏輯和思路等都對同學們進行世界史的學習有着強烈的啟發和獲益。

之後,學院的師生進行了專業性的發問和思考,涉及破産法的使用範圍、個人破産的内涵、債務的形成以及用途等問題,袁老師都一一解答與回複。

最後,副院長魏國棟總結道:第一,講座拓寬了研究視野,選題瞄準學術前沿,且有着深厚的現實關懷。第二,講座提及史料的搜集、解讀與運用,對于學生史學功底的提升極為有益。

毓秀史學青年學者講壇的持續舉辦,充分體現了學院有序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對于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提升師生科研創新能力有極大助益。

上一條:我院召開《外國史學史》考試說明暨測試會

下一條:我院本科生論文入圍北京師範大學第三屆全國本科生勵耘史學論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