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首頁

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毓秀史學講壇第101講:田野調查:平原和山區民居建築中的文化差異————以太行山東麓平山至涉縣一線民居建築為中心

發布日期:2023-06-10 作者: 來源: 點擊:

64日上午,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行“毓秀史學講壇”第101講,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朱文通研究員應邀做“田野調查:平原和山區民居建築中的文化差異——以太行山東麓平山至涉縣一線民居建築為中心”專題講座。學院師生積極到場聆聽,講座由魏國棟副院長主持。

講座開始,朱老師首先說明講座主要從天地台到土地堂崇拜的演變,即民間信仰的視角,來看平原和山區民居建築中的文化差異。随即,一邊讓同學們傳閱朱老師帶來的田野調查圖片等資料,一邊為大家播放張志平先生拍攝的平山縣村落建築和傳統民居小視頻,特别是提醒大家要關注建築物中所附屬的民間信仰部分——土地堂。

接下來進入講座的主要内容,朱老師由天地門教引出天地台和民間信仰中“天地君親師”崇拜話題。朱老師首先介紹了河北民間宗教-天地門教的基本情況。天地門教,又稱一炷香教、天地門一炷香教等,由董計升于清初順治年間創立,天地門教于康熙年間從山東傳入直隸中南部地區,流傳300多年,以無生老母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鄉為理想境界,以彌勒佛與龍華三會為核心信仰。天地門教的傳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家居火宅的世俗百姓,另一種是以寺廟為中心,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民間秘密宗教大多帶有水陸吊挂之類的圖像,天地門教的吊挂為兩類,一類是崇拜圖像,如“全神像”等;一類是經卷的圖像化,如《十王圖卷》等。圖像大多為木版印制,直接繪于紙上,或繪于布上。天地門教傳說的文化符号很是瑣雜,既有儒家易理中的數字符号,又有來自道教、佛教的文化符号,實際上是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産物。朱老師還梳理了三教合一及民間宗教的發展演變,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東漢末至南北朝時期的民間道教,包括張角的太平道、張魯的五鬥米道等;第二階段,南北朝至北宋時期民間佛教異端,如白蓮教等。唐代之前,三教合一思想已經萌芽;唐宋之際三教合一思想由社會上層向下層傳播,南宋至明代中葉白蓮教興起;第四階段,在三教合一思想影響下,明代中葉至清末,民間宗教蓬勃發展,主要有羅教、黃天教、西大乘教、東大乘教、弘陽教、龍天教、長生教、三一教、雞足山大乘教、青蓮教、八卦教、一炷香教和真空教等。朱老師強調清末以來民間宗教日益世俗化,民初社團合法化後得到較快發展,并且逐漸和民間節慶祭祀、花會娛樂活動等合流,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遣和度日的方式。進而,朱老師重點介紹天地門教供奉天地君親師的堂口形式、牌位形式,及代替堂口的堂單形式。從古至今,人們以土地為“神”,尊奉土地為社神,漢族民間稱“土地公”,該神龛大多由石材制作,雕像大多數是白發髯髯,右手拿着龍杖,左手執元寶,又稱“老土地”,又稱“後土”、社公。既執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務。漢族民間所供奉的神龛,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廟、寺、祠、堂,供奉“福德正神廟”。一種在墳墓邊祭祀“後土”為“稷神”。 清初民間既祀天地逐漸流行,以天地門教“天地君親師”崇拜為代表,華北平原逐漸盛行在天地台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等。可能是由于山區土地瘠薄,地少人多,平原地區的“天地君親師”崇拜到太行山東麓山區一帶,逐漸演變為在土地堂即平原地區天地台上供奉“土地之神位”。唐代已有關于“土地堂”的記載,然而我們目前還無法判斷唐代“土地堂”和現在土地堂之間的關系。

此外,朱老師還着重介紹了天地君親師信仰的源流。天地君親師信仰,民間多設牌位或條幅供奉于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宣傳忠君愛國、孝親尊師的價值取向。該思想發轫于《國語》,完成于《荀子》,西漢時期十分流行;明末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的觀念在民間逐漸成為常态。特别是清代雍正皇帝诏谕确立“天地君親師”的序位,不僅在漢民族地區普及,還擴展到漢族雜居的邊疆少數民族大部分地區。辛亥革命之後,封建帝制被推翻,部分地區民衆自發地将牌位改為“天地國親師”,這種現象在雲南、貴州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突出,至今依然延續。

随後,朱老師還為大家講解“社祀”、“郊祀”、“天壇”、“地壇”等天地祭祀的演化進程。社祀較為古老,屬于原始信仰,魏建震先生所著《先秦社祀研究》一書對社祀起源、社祀形态、社祀制度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作者認為社字初文為土,原義為地主,是土地的象征物,與性器無關,春秋時期的觀社習俗,并非通淫之義,等等。郊祀,古代帝王每行祭天地,例于都城之郊。周代冬至祭天稱郊,夏至祭地稱社,故亦稱郊社。以南郊祀天,北郊祀地,因又稱南北郊祀;北魏則在東西郊設壇,此後各朝仍然沿襲南北郊分祭天地之制。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立天地壇,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為“天壇”,是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與此同時,另建方澤壇即地壇,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清世祖入統中原,沿襲明制,天壇又經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天壇、地壇現在的格局。另外,朱老師還提到“為人民服務”兩處影壁題字情況。大概在1970年,中南海修繕處對新華門影壁上的“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進行了加工和修飾,将其貼上金箔,變成紅底金字。這就是中南海新華門影壁的“為人民服務”一方面體現了黨的宗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民間信仰的傳承和尊重。拆牆透綠之後,很多地方用景觀石來代替影壁牆,中共中央黨校的景觀石上刻着“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等字樣,這是由時代變化帶來的新形态。

最後,朱老師以石家莊市井陉縣石頭村、呂家村以及涉縣一帶民居建築中的土地堂崇拜為例,介紹了從平原地區天地台“天地君親師”崇拜到太行山區東麓土地堂“土地”崇拜的演變過程。石頭村、呂家村及小視頻中平山縣民居中的土地堂建築異常精美,可見土地崇拜像天地君親師崇拜一樣,早已固化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實際上這是民間祭祀天地的“合法化”,而在張家口壩上地廣人稀的地區如尚義縣的土地堂,供奉的牌位就是“天地之神位”。

講座結束後,學院師生就民間信仰研究的視角轉換、民間宗教的管理以及田野調查的思路、方法等與朱老師進行交流互動,朱老師都給予細緻的解答,最後講座在熱烈的讨論中圓滿落下了帷幕。

上一條: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行對口支援赤峰學院曆史文化學院工作洽談會議

下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99講——漢代玉器概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