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實習實踐是考古文博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深入到田野考古工地、博物館和古遺址中,可以開闊眼界、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啟發學術思考。在學院的領導下,經過前期的精心設計,2024年5月16日,我院考古文博系全體教師帶領2022級、2023級研究生前往徐水東黑山考古發掘現場、遂城古城址及徐水博物館新館開展調研考察。
選擇徐水作為考察目标,有着明确的學術考量。徐水,舊稱安肅。自新石器時代初期就有人類活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徐水南莊頭遺址的發掘曾引起考古學界的熱烈讨論,境内文村、瀑河、大赤魯、大馬各莊、東黑山、防淩等仰韶至漢代的古遺址年代接續,反映出徐水悠久的曆史文脈。戰國置邑,漢代置縣,北宋時為抗遼前線,足見地理位置之重要。全區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項,不可移動文物150多處。黃帝合符釜山,劉伶訪張華、楊六郎武遂冰城之役等故事傳說曾在這片沃土上演。悠悠徐水,底蘊深厚。
考察首站為徐水東黑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該現場位于徐水區大王店鎮東黑山村村南,遺址面積巨大,有商周、戰國、兩漢、唐宋、金元時期的文化堆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曾對該遺址進行過多次發掘,遺址堆積以戰國城址和西漢中晚期—東漢遺存最為重要,特别是發現了漢代的火炕。經解剖分析火炕内部含2條或3條煙道,是形制成熟的火炕設施,為華北平原地區首次大面積發現。其年代最早可到西漢中晚期,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形制。東黑山遺址範圍之大、内涵之豐富為戰國城址、漢代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本次發掘系配合基建,觀摩過程中同學們認真聆聽、主動提問、積極讨論,在現場考古人員的講解與指示中,将灰坑、水井、墓葬等書本中的概念逐一與現實對照,尤其是仔細觀察東漢土炕和窯址的結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考古工作的認識,受益匪淺。
告别東黑山,師生們來到考察的第二站——遂城古城。遂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古稱武遂。據《徐水縣新志》記載:武王封召公奭于燕都易水,後建遂城。遂城自隋開皇十八年至明代洪武八年始終是州縣治所駐地,是徐水區的兵防要地和政治中心。現存古城城牆建于宋代,呈方型,原有四面城牆,三道堤防。因損毀嚴重現僅存部分最外圈堤防與東西兩段殘牆。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徐水博物館白老師為大家細緻講解,師生們在麥田裡沿着田埂穿梭,遠眺靜坐綠浪中的千年城牆,想象過去的遂城生活,古時城、今人田在此刻時空交彙,盡顯考古的魅力。
從遂城古城遺址一路向東便是本次考察的最後一站——徐水區博物館。2023年5月18日暨第47個國際博物館館日,徐水區博物館正式向公衆開放。在這座承載着徐水曆史,展現徐水過去與現在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同學們跟随講解員的介紹參觀了“燕南遺韻,徐水流長”古代文明史展廳和“峥嵘歲月,紅色赓續”百年奮鬥史展廳,參觀過程中大家研究每一件文物藏品,讨論博物館的展陳與設計,更加堅定了對考古、博物館的熱愛。
通過此次考察,同學們在田野、在展廳了解了徐水的曆史,近距離觀摩了考古發掘過程,感受徐水考古文博事業發展。這将為同學們在今後考古文博專業的學習與研究帶來更深的體會和更多的裨益。後面我們将持續開展實習實踐系列活動,将足迹踏遍保定、走向河北乃至省外,紮實推進我院考古文博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撰文 林心語 拍攝 謝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