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首頁

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毓秀史學講壇第111講——麥積山石窟考古概論

發布日期:2024-05-31 作者: 來源: 點擊:

2024524日上午,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行“毓秀史學講壇”第111講,敦煌研究院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的張銘研究館員應邀為我院師生作了題為“麥積山石窟考古概論”的講座。講座由張旭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張旭老師先簡要介紹了麥積山石窟的基本概況,它是我國的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緊接着張銘老師便展開了本次的講座——麥積山石窟考古概論的叙述。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麥積山石窟的内容與價值、麥積山石窟考古工作的發展曆程以及麥積山石窟考古工作的規劃情況。

首先,張銘老師講述了麥積山石窟的由來與價值。位于甘肅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因其形似農家麥垛而得名,它最早開鑿于後秦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開鑿曆史,具備完整的北朝時期曆史發展序列,在宗教、雕塑、壁畫以及建築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珍貴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麥積山石窟也是唯一受到東西南北四方佛教文化影響的石窟,呈現出雜糅并序與創新融合的特點。在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随後,張銘老師提及麥積山石窟在不同曆史時期呈現的特點亦有所不同。北魏時期,其佛像相貌穿着逐步由胡風向漢化轉變,并帶有瘦骨清相、褒衣博帶的風格,同時形成了成熟的影塑藝術;在西魏時期,由于同皇家産生了關系,麥積山石窟的泥塑藝術達到了巅峰,并呈現出佛造像女性化與菩薩服飾宮廷化的特點;北周時期作為麥積山石窟繁榮階段,其佛造像發髻較低,呈現出珠圓玉潤的特征;隋唐時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留存不多,但也開鑿了規模宏偉的大型洞窟;在兩宋時期,因天水地區位于榷場所在地,經濟發達,該地的供養佛像呈現出世俗化的特點;元明清時期,官方則對原有的佛像洞窟進行了重修與重塑。值得注意的是,張老師在講述過程中,通過展現麥積山石窟不同洞窟雕塑藝術與壁畫的照片,以盡可能地帶給同學們身臨其境的感覺。

緊接着,張銘老師對麥積山石窟考古工作曆程進行了講述。1941年麥積山石窟在被著名學者馮國瑞重新發現後,衆多學者、麥積山考察團以及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在此後的80多年間,對麥積山石窟曆史、建築、宗教藝術等各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并撰寫了衆多調查報告與石窟考釋文章,逐步發掘出麥積山石窟所蘊含的豐富價值,進而奠定了麥積山石窟在我國石窟界中的地位。麥積山石窟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迎來了新契機與新發展。麥積山石窟的未來考古工作規劃主要是以編寫麥積山石窟的考古報告和内容總錄為主,并力求在2035年完成10卷麥積山石窟考古報告的編寫任務。

講座結束後,學院師生就麥積山石窟薄肉塑的藝術特點、麥積山石窟的景區保護情況、麥積山石窟的供養人形象、麥積山石窟壁畫所用顔料、麥積山石窟的修建位置、石窟寺考古的學習方法路徑等問題與張銘老師進行了互動交流,張老師都進行了耐心細緻的解答,并建議同學們在學習中多看多思考,重視閱讀最新的核心期刊,早日确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最後,張旭老師進行了總結性發言,分享了自己對于麥積山石窟的相關見解,并再次對張銘老師的精彩講座表示了感謝。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上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112講——政治博弈與明治維新

下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110講:葬具與工具——西漢諸侯王墓的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