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建設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本科教學 > 教學建設 > 正文

史學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于家石頭村教學案例調研成果展示——感悟篇(2)

發布日期:2021-07-29 作者: 來源: 本站原創 點擊:

第二篇:

敬祖崇德:于家村于氏宗族調研記

于家村,位于石家莊市井陉縣西南部,村子地處太行山東麓,房舍,街道就地取材,全部是由當地的石頭壘成,因此稱為石頭村。于家村中大部分人都為于姓,據說是明朝兵部尚書于謙的長孫于有道的後代,村内于氏宗祠中至今供奉着他的神主。這是一個于姓在村中占有95%人口的單姓村落,這是一個從成化年間延續至今的古村落。7月3日-4日,我們在老師的帶隊下前往于家石頭村進行調研活動。短短兩天,收獲頗豐。

image.png

圖一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調研師生合影

image.png

圖二 俯瞰圖

一 、于家石頭村

于家村位于太行山東麓一地勢較高、四面山嶺圍合的谷地之間,于氏族人依村北部陽坡之山勢,用山石建屋成村。層巒疊嶂、群峰聳立的太行山,使于家村自建村起就較為閉塞。在調研中了解到村中一些古老風俗仍沿襲至今。比如:日常起居中有男左女右的觀念;住房有父尊子卑的習俗:老人住上房,大兒在東廂房,二兒在西廂房;屋內有“青龍床”與“白虎床”之說等,在平原地區,這些觀念早已不存。于家石頭村有于氏宗祠,有白廟、觀音閣、全神廟、真武廟、清涼閣等廟宇,廟中神像衆多,至今香火不絕,這些在當今平原地區也較為少見。

不僅如此,在一路前行中,目之所及,皆就地取材,石質房屋,道路也由大塊石子鋪就。村子整體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巷子較窄,調研時覺得石子路着實硌腳。我不禁感歎,果然是“石頭村”。我也注意到,村中沒有騎自行車的村民,村民以步行為主,隻有些騎摩托車的,想來也是因石路崎岖難行之故。于家村受地理環境影響,山多,石多,耕地少且交通不便,如何在這較為艱苦的環境中養育于氏代代子孫,這是于氏宗族需要時刻擺在首位解決的問題。

為了合理用水,于家村制定《柳池禁約》;為了保護林地,于氏族人訂立《禁山林碑》……為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繁衍發展,于氏宗族訂立了百餘條族規村約,于家村民人人恪守公約,崇德知禮,這是于家村能發展至今,村民在日常行為規範上的制度保證。

image.png

圖三 石頭村村貌

二 、于氏宗族

兩天調研中我們深入訪談了于密保、于元懷兩位于氏族人。經兩位老人介紹,我們得知,于家石頭村之村名,就是因村中人自建村以來就以于氏為主而得名。村中的于氏族人都一緻認為自己是曆史上著名政治家、詩人于謙的長孫于有道的後代。于有道有五子,後世族人以五子分為五股,大股主要居住在官坊街附近,二股主要分布在村的西側主幹路的東西附近區域,三股早已遷走,四股主要分布在村子高處北坡上,五股則較為分散。現在村中,二股的人數最多,其次是大股,然後是四股,最後是五股,也因此,二股的輩分最低,五股的輩分較大。于氏族人稱:二股的人普遍有能耐,讀書人多,會做生意,因此住在村邊,并且人越來越多。四股自明清以來負有保衛村莊的重要使命,村中高處北坡的有利地形地勢為其提供方便。調研中,根據當地老鄉指引,我們找到了四股村民曾經集體練武的地方。于家村的北坡、東嶺、南山,于元懷老人稱曾是抗戰時敵占區與根據地的分割線,在北坡最高處建有青雲寨和抗敵的墩台。

标識族人在于氏宗族中房派從屬的“股”,在于家村中随處可見。村中的規約碑,廟宇祠堂修葺碑,在參與的人名前一般都标注屬于幾股。在于氏宗祠的正殿裡,懸挂的祖布,按股來記錄去世祖先的世系關系。在村中調研時,我有意詢問每位被訪者的“股”,每一位都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來自幾股,甚至從數百裡外的冀州嫁到村中的媳婦,也能準确地說出夫家所屬哪股。可見,股的觀念,深入人心。于家石頭村,于氏族人雖對從屬的“股”在日常生活中明确區分,但同根共祖的共同血緣關系,凝聚着于氏族人在石頭村繁衍五百多年而不衰。在調研于氏宗祠時,我們看到了一棵旋柏,分為五杈,導遊稱此旋柏代表着于家五股子孫,齊心合力,敬祖崇德,族人和睦共處。

image.png

圖四旋柏

三、于氏宗祠

image.png

圖五于氏宗祠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四合院。從外面看,石階較高且窄,走上去還需略加小心。我猜測是否以這種設計來表達于氏子孫對先人的敬仰之情。于氏宗祠大門上方挂有一塊黑綠色金字大匾,上書“于氏宗祠”四字,字體蒼勁雄健,氣宇軒昂。旁邊挂有宮燈,兩扇黑漆大門,門檻兩邊是石雕門墩,門闆上橫排着四行球面形圓釘。一進門,右手邊牆上貼着紅紙,上面寫着新的一年出生的孩子姓名,這是向祖先送來添丁增口的喜報。此外,我還發現在祠堂正殿屋脊的左右兩端各有一個魚型雕刻,我猜“魚”與 “于”同音,取諧音之意。兩條魚中間的八塊龍磚,據導遊說是最初修建祠堂的磚,磚上龍的圖案,表達對龍的崇拜。

image.png

圖六于氏宗祠屋脊

祠堂正殿内正中設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兩側是四條透雕金龍,上捧一壽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諱有道配賈氏神主"金字。神龛兩邊分别懸挂着"五股"的祖布,每塊祖布均以高過三米,寬過數米的白布制成。上端繪有彩色靈堂圖案,下端繪有彩色牌坊圖案;寬闊的中間部分,按世系關系由上向下排列着一代代去逝者的姓名。于氏家族每年年底都要将這一年去世的老人姓名寫到祖布上,以便子孫追思祭拜。前方供桌兩側還各有一個謎語燭台,以表五股子孫的孝思。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圖七于氏宗祠正殿内祖布 圖八于氏宗祠内神龛、供桌、燭台等 圖九敬祖崇德碑

四 、于氏譜書

此行我們小組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了最新修撰的于氏家譜書(2017版)。這次調研我們深入訪談的于元懷老人,是該譜書的重要編修人之一。2017版于氏家譜,先從故土、溯源、家園、修譜、歸譜五個方面簡要講述了于氏宗族530年的發展史,之後将五股18400口于氏族人分五股分别記錄在譜系圖中。接下來的宗族文化,圍繞于氏家族的特有文化展開,繪制了于氏祖墳示意圖;記錄五行相生的家銘;有神主牌位、家堂的概說;詳細描繪了于家社火會;清晰記錄了村中的重要碑刻;詳述了于氏族人對宗祠、墓地的系統管理規定。從于氏家譜詳盡的内容中,我們可以了解于氏族人為建設于家村世世代代的付出。

image.png

圖九于元懷老人與2017年版《于氏家譜》

五 、調研有感

通過兩天的調研,我收獲頗豐。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口述,聆聽老人們講述于家村的故事,親身查勘于家村的地理環境,感受于氏宗族獨特的文化氛圍,我們體會到于氏族熱作為于謙的後代,始終保留着“做人清清白白立于世”的高貴品德。于家村,這個有着曆史淵源的古村落,在當今社會發展下,仍保留着許多文化傳統,是難能可貴的。敬祖崇德的觀念是于家村幾百年來綿延不息的根本原因。宗族依靠村落延續,村落也因宗族而發展。

在調研中,實際情況與預想總有差别,有時和村民攀談,或許會偏離主題,有時不知該問什麼,這多是前期準備不充分所緻。有些老人不願與我們過多交流,在第二天再訪于氏宗祠時,我們遇到一位鄰村的吳姓爺爺,他願意為我們稍作講解,卻又不願透露自己過多的信息,匆匆離去,留下尴尬的我們。于家村如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空心化較為嚴重,村中人員以老幼婦孺為主,少數年輕人在當地的旅遊公司服務,更多的青壯年則外出打工,有些老人也搬去了城裡,如何找到我們想要的合适的訪談對象,是一個需要好好查詢信息、好好規劃的問題。

把課堂搬到山中村裡,讓自己走進曆史現場,在實地調研中,體驗、感悟曆史文化,更好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體會曆史學的神奇之處,這是我們最好的曆史探索之路。

image.png

圖十 “敬祖崇德”

(供稿人:2020級曆史2班趙玉青)

上一條:史學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于家石頭村教學案例調研成果展示——感悟篇(1)

下一條:曆史學學制:4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