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毓秀史學講壇”第100講——三杉隆敏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探索與奉獻

發布日期:2023-06-06 作者: 來源: 點擊:

62日晚,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行“毓秀史學講壇”第100講,北京師範大學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博士生導師陳奉林教授應邀為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師生帶來題為“三杉隆敏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探索與奉獻”專題講座。講座由連會新老師主持。

講座伊始,首先陳老師對“海上絲綢之路”概念進行曆史考察,1913年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出“絲路有海陸兩道”,香港學者饒宗頤在1974年發表的《蜀布與Cinapatta——論早期中、印、緬之交通》一文提到“海道之絲路”,1982年,陳炎在《略論海上“絲綢之路”》中論述不同曆史時期中國絲織品外傳的海路,即“海上絲綢之路”首次以獨立形式出現。日本學者三杉隆敏迄是世界最早正式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并在1967年出版的《探尋海上的絲綢之路——東西陶瓷交流史》中初次出現“海上絲綢之路”一詞。然後陳老師為大家簡單概括“海上絲綢之路”,即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中國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或紅海,到達中東各國的海路。

999

陳奉林老師講授三杉隆敏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知識

陳老師還提到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站”:正倉院,它是一座文明的寶庫,收藏了自唐代以來從海上絲綢之路引進西域、印度、中國、朝鮮的各種瓷器、玉器、樂器、絲綢服飾、書畫、銅鏡、刀具、家具等藝術品多達9000餘件。切實保存了古代人類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國唐代曆史的珍貴材料。三杉隆敏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自 1963年起近百次出國,訪問5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和考古發掘地,物盡其用,去粗取精,從實地考查當中發掘曆史遺産,尋找社會進步的力量。陳老師認為日本學者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重視島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歐美外來文化的映射。

日本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引進的中國唐代樂器

随後,陳老師講授“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主要内容。古代以絲綢為中心的商品被運往南亞和西亞,玻璃、珠香、玳瑁等珍貴商品從西方運到東方,因而這條商道命名為海上絲綢之路。這條道路連結日本與世界、東方與西方,涉及海上貿易、港口城市、市舶制度、造船技術、僧俗往還、宗教文化傳播、海外移民、物種引進、戰争與和平等諸多方面,種類龐雜,輻射面廣,從而構成日趨完善的知識譜系。

日本學者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旁引的的文獻涵蓋範圍廣博,類型多樣,共同成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範本和素材。正史材料涉及《史記》《漢書》《後漢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等中國正史;當事人筆記與遊記材料包括《南海寄歸内法傳》《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唐大和尚東征傳》《夢粱錄》《夢溪筆談》《萍洲可談》、《諸蕃志》《嶺外代答》《島夷志略》《天工開物》《西洋蕃國志》《瀛涯勝覽》《星槎勝覽》等;外國史籍與遊記包括《曆史》《厄立特裡亞海航行記》《一千零一夜》《中國印度見聞錄》《東方志》《馬可波羅遊記》《黃金草原》《伊本·白圖泰遊記》等。

陳老師還點出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貿易為開端,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國如: 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國;又把世界文化的發源地如: 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國文明等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連接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使這些古代文明在海上大動脈的交錯中流光溢彩,文化影響深遠、厚重。而且在“海上絲綢之路”運行之時,在中世紀中國船舶幾乎壟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行。南洋貿易船自法顯以來,載量漸次擴大,設備漸次整頓,航術亦漸次進步。

學院師生認真聽講

最後,陳老師探究了“海上絲綢之路”與東方社會生活。銷往海外的中國瓷器數量之多,根據三杉隆敏記載在收集中國瓷器、采集碎片調查的50多個國家中,所到之處都可以看到中國瓷器分布。從印度和非洲運往羅馬屬地埃及的商品有象牙、龜甲,阿拉伯的乳香、沒藥,印度的胡椒、肉桂、寶石、珍珠、木棉,從中國經由印度運輸的有生絲、絲織品等。在南海貿易當中,瓷器、香料、絲綢是大宗商品,通過海上航路,中國的貨物被運往日本、朝鮮、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與歐洲,對當地的生産和生活産生重要的影響。此外,還有木棉、沒藥、玳瑁、珍珠、貨币、木材、茶葉、寶石和酒類。日本輸出中國的舶貨有珍珠、琉黃、莞席、松木、杉木、桧木、紫砂和金子。總之,“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融通萬裡的交往、交流、交彙之路,也是東方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紐帶和支撐。

陳老師引用《東洋的古代》中的一句話:“人類的文化因協作而發達。這種協作範圍越廣闊方法越密切就越有效率。不僅是人類社會通過協作而容易生活,即使在動物界也是這樣進行的。”

講座過後,學院師生就講座内容對陳老師發問,主要涉及海洋史研究的理論、方法及主線,正倉院絲綢之路展覽概況,日本文明對中國的影響等,陳老師耐心給與解答,講座在熱烈的讨論中落幕。

學生提問

上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98講——民族地區民族考古

下一條:“毓秀史學青年學者講壇”第10講——祥瑞與害獸:宋代“象”在民衆士人君主間的觀念流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