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下午,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主辦的“毓秀史學講壇”特邀複旦大學曆史地理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松弟教授作了題為“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機制與表現”的講座,講座由院長肖紅松教授主持,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師生和校外其他單位的師生共計200餘人次參加了此次線上講座。
吳松弟教授首先從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概念、研究範圍、研究意義、論述思路談起,詳細講解了中國近代經濟變遷的内外因素,深入剖析了在近代經濟地理研究中廣為運用的“港口—腹地”理論模式,着重指出港口—腹地模式既包含近代西方經濟的挑戰,同時也存在中國經濟主動适應的方面。
随後,吳教授系統闡述了近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機制。他指出:近代通商口岸出現後,在外來經濟因素的影響下中國進出口貿易産生了十餘倍增長;中國各地區普遍卷入到進商品貿易之中,而進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也推動了國内相應産業的調整與國内市場的擴大;近代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也來到中國,成為改變中國經濟面貌的重要因素;傳統手工業面向市場進行調适發展,現代工業的興起,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外向化和市場化;近代部分城市性質發生改變,聚落式的行政區域“市”出現;上述因素最終促使了近代經濟巨變的結果。
吳教授最後強調指出近代經濟地理的格局主要表現為八個方面:一、全國和地區間物流主要流向口岸城市和近代交通中心;二、全國交通布局重大改變;三、現代工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四、沿海沿江沿線(鐵路)成為城市主要分布地帶;五、區域經濟中心由傳統的行政中心轉向口岸城市和交通中心城市;六、形成近代經濟區;七、香港和上海成為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兩隻帶頭羊;八、中國大的區域經濟差異從南北差異為主轉變為東西差異為主。
講座結束後,吳松弟教授與校内外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分别回答了師生提出的各方面的問題。最後,肖紅松院長在總結發言中指出:近代經濟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表現是很宏大的主題,值得學界深入研究與探索;近年來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一直聚焦于華北區域史研究,希望同吳松弟教授進一步展開研究合作。
本次講座師生參與度高,學習熱情高漲,既開拓了學術視野,又提升了科研能力,對于曆史學的學科建設以及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