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首頁

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毓秀史學講壇第115講——中國史與全球史的對話:肯尼迪時期美國拟對中國售糧問題

發布日期:2024-06-11 作者: 來源: 點擊:

202462日上午,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舉行“毓秀史學講壇”第115講,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院學院大學教授馮琳應邀為我院師生作了題為“中國史與全球史的對話——肯尼迪時期美國拟對中國售糧問題”的講座,由伟德betvictor体育官网副院長魏國棟主持。

馮老師首先從糧食問題講起。糧食問題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發展,包括我國在内,各國都對糧食儲備與糧食安全問題高度重視,現實問題促使研究者站在全球史角度對美國冷戰時期拟對中國售糧的問題進行思考。冷戰時期,糧食是美國用來遏制“肚子共産主義”的武器,美國政府通過糧食援助來謀求政治外交的目标。到肯尼迪政府時期,中國大陸正遭受自然災害,存在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美國做出“四分之三的承諾”,表示如果收到中方的請求,可以提供糧食援助。關于對華售糧問題,美國的思維出發點是冷戰政治,而非“人道主義”,美國試圖打着“人道”的旗号向中國大陸伸出緩和的觸角,以便留下進退餘地。因未收到中方“請求”,“四分之三的承諾”無果,售糧問題是美國在政策調整初期的一次試探。

接着,馮老師指出,思考曆史上的中美關系應該結合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冷戰大背景,而不應作為一個孤立事件來看待。了解了“糧食換和平”政策的來龍去脈以及這一政策在世界其他國家的運用實例,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美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有意出售糧食給中國。從杜魯門提出的“戰争武器無法阻止共産主義”到艾森豪威爾講過的“糧食可以成為自由世界建立持久和平的有力工具”,再到2003年美國副國務卿拉爾森(Alan P. Larson)在衆議院外委會指出的“糧食安全是一個嚴重的外交政策問題”,這些都證明了糧食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的政治屬性。

美國農産品過剩,使得美國可以向其他國家實施糧食外交、提供糧食援助,但其援助政策往往帶有種種政治條件。在外交決策者看來,糧食不隻是農産品,而是兼具“大棒”與“胡蘿蔔”兩面作用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國家可以拿糧食援助為條件誘使受援助國接受美國某些政治性要求,也可以借助糧食禁運“懲治”它國。

随後,馮老師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近年來我們倡導全球史,提倡從互動視角探讨跨文化、跨民族、跨國家、跨地區的曆史現象,将中國立場與全球視野的相結合,将堅守唯物史觀與探索多國别史料相結合,這應該是傳統史學的一條新出路。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向馮老師請教了關于建國後中國糧食問題面臨的國際環境變化、美國對華政策調整、援助非洲的緣由以及對美國外援助的相關論著推薦等問題,馮老師都給予了耐心解答。張殿清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強調指出我們應該從全球史視角思考問題,理解中國的曆史也需要結合世界史的背景。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上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116講——雇募還是攤派:清代地方驿站差役的困境與應對機制

下一條:毓秀史學講壇第114講——中國傳統農村地權分配研究的理論、工具與方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