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

黨建動态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黨建工作 > 黨建動态 > 正文

構建和諧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

發布日期:2019-09-26 作者: 來源: 本站原創 點擊:

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說,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産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指導,構建和諧社會則是科學發展觀得以具體落實的目标所

在。

構建和諧社會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實現其目标追求,體現其内在規定,落實其内涵要求。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為核心理念,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就此而論,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然要以人為本,一切從人民群衆的需要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必然要處理好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構建和諧社會,從總體上說是由經濟發展狀況這一物質性的基礎所決定的。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中,要防止因為強調各方面的全面發展而忽視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不斷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造血能力。隻有把經濟搞上去,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隻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然而,在經濟良好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别過大,資源消耗與浪費嚴重,環境污染等。這些情況表明,落實科學發展觀任重道遠。因此,必須着力解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處理好量與質的關系,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與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思想在新的曆史階段的展現。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群衆的需要出發,以發展并完善人的個性為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從現實的和實踐的人出發,以人為本不僅倡導人與人之間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諧相處,而且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從體制和政策上,解決人民群衆的困難。正因為如此,我們黨提出并正在着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内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構建和諧社會,就要處理好發展問題。傳統的發展觀把發展看作是天然合理的,隻要發展就比不發展好,發展得快總比發展得慢好。發展天然就是好的,這種理念隻顧及人自身的生存利益,而忽視了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存在;隻顧及了當代人的利益和要求的滿足,而忽視了後代人的未來存在。在這種發展模式中,經濟增長的目的隻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和積累更多的财富,而不是人類健康生存的需要,把生産者的利潤意志轉變為消費者的消費意志,消費者的欲求又進一步刺激了生産經營者獲得更多财富的欲望,進一步擴大生産。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要求把可持續生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它提供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時間觀,把人類的可持續生存作為最高價值取向,在人類可持續生存目标的導引下來決定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不僅關注當代人的利益,而且關注未來子孫後代的生存利益。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全面發展,而不是單一發展。和諧社會意味着社會在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态四個方面的全面發展,是它們的協調一緻。人類文明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每個文明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貫通、相互滲透。這就是說,隻有全面發展才是衡量社會和諧的标準。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

上一條:關于新形勢下黨内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

下一條:堅持科學發展觀 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Baidu
sogou